贺红梅
He Hong Mei
女
贺红梅出生在河北省秦皇岛市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1990年分配到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编辑部播音组工作至今。在她被央视播音组选去实习的同时,学校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考察了贺红梅的德才表现,准备保送她上研究生,而恰在这时,央视播音组也表示了正式接纳她的意向。她面临着一次困难的抉择,考虑到播音工作的实践性比较强,理论知识将来还可以边工作边学习,贺红梅最终放弃了读研究生的机会,同年8月,她正式来到播音组报到上班。
从业经历
真情一片献荧屏
一个周日的中午,我坐在电视机前,屏幕上青春靓丽的女播音员贺红梅侃侃而谈,十分生动自然。屏幕的左下角一个圆形的画面内,是一个手语播音员正在作哑语广播,便知这是一个同时为聋哑人服务的双语节目。对哑语我不知所云,但贺红梅的主持却颇有特点。这个叫做<<本周>>的节目过去看得不多,知之不多,而看着看着,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从节目内容上看,它是对本周内的重要时事新闻进行回顾和评述,但却全然不是那种正襟危坐的播送。贺红梅的语言风格朴实而流畅,像随意的聊天,像轻松的漫谈,还像是在讲述一件件珍闻轶事;就在这广博的谈论之中,天下大事、世道纵横、人间万象,都给你娓娓道来。实在是一个难得好看的节目。
过去,知道贺红梅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联播>>的播音员,知道她曾经是播音组最年轻的“小字辈”,还看过她播报的<<朝闻天下>>、<<世界报道>>等节目,她的播音特点是端庄、大方,但对她主持轻松、活泼的综合类节目也这样得体,毕竟感到意外。于是在近日,对她做了一次专访。
天生丽质恰逢时
具有“国脸国嘴”之称的中央电视台播音组,向来是播音专业大学生趋之若鹜的去处,即使在人才荟萃的北广播音系,能被央视播音组选中的也是凤毛麟角。贺红梅就是这样的幸运儿。
她的父亲是一位汽车工程师,母亲从事医务工作,上面还有两个哥哥,而她作为家中最小的女儿,自幼就是父母和哥哥的掌上明珠,受到百般的喜爱和呵护。在邻里们眼里,她还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姑娘。也许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从读小学开始,不用父母操心,她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
虽然父母没有多少文艺细胞,但他们的女儿却是学校里有名的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在省重点中学秦皇岛市一中,她是校小广播站的业余播音员,学校组织的联欢活动中,能歌善舞的她是少不了的主角,乃至一些知识竞赛的主持也非她莫属。就这样,当1986年夏天,北京广播学院委托河北省广电厅来秦皇岛市物色、初选播音系学生的苗子时,贺红梅以文化课和专业课全优的成绩脱颖而出,受到了考官们的青睐,终于如愿考入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四年的大学时光匆匆而逝,贺红梅从一个不谙世事、天真活泼的高中生成为风华正茂的大学生。这四年,她接受了系统的播音训练,打牢了扎实的知识功底,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是同学们和老师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在她被央视播音组选去实习的同时,学校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考察了贺红梅的德才表现,准备保送她上研究生,而恰在这时,央视播音组也表示了正式接纳她的意向。她面临着一次困难的抉择,考虑到播音工作的实践性比较强,理论知识将来还可以边工作便学习,贺红梅最终放弃了读研究生的机会。1990年8月,她正式来到播音组报到上班。当然,对这里她并不陌生,她曾经在这里实习了半年。从学校来到电视台,她的感觉是“从一个家来到了另一个家”。
贺红梅来到央视的第一个冬天是在冰天雪地的大庆油田度过的,那也是她有生以来经受的最为严峻的考验。
根据台里的有关规定,所有新来的、未经过基层和社会实践的大学生都要接受为期一年的锻炼。贺红梅和她的一些同学、同事被安排到远离京城的东北大庆油田锻炼。谈起10多年前的那次离京,她至今历历在目。她记得离开北京的那天,风特别地大,天特别地阴,还夹杂着零星的雪花。她是一个北方姑娘,并不怕冷,可那天她却感到出奇地冷。也可能是心情使然,毕竟刚离开校门的她是第一次去那么遥远、陌生的地方。其实,待她真正来到了大庆,一连几天,天气预报里的气温总是在-40摄氏度上下徘徊,她才发现,与这里相比,北京的天气那哪叫冷啊!这一个冬天,盘旋在她脑子里的感觉就是一个“冷”字。
然而,在这个冬天里,她不仅战胜了寒冷,还取得了不小的收获,在生产第一线,她真正体验了劳动的欢乐,感受到了石油工人的勤劳和智慧。锻炼期间,她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各采油厂的有线电视台和闭路电视节目带新人,还参加了大庆电视台主办的各类晚会、专题节目。她和她的同事们为辛勤的石油工人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
贺红梅说,这一年确实吃了不少苦,但吃苦能使一个人真正成熟起来。有这样的“苦”垫底,以后什么样的苦也不在话下了。
初出茅庐挑大梁
在播音组工作的最早两年,贺红梅像一个“串场”的演员,总是在各档新闻节目中露面,但她更多地是播报晚间新闻。无论做什么,小贺都有一种恒心,一股钻研劲儿。她觉得,播什么节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发挥自己的潜能,把节目主持出特点来。
她发现,晚间新闻的播报方式不同于新闻联播。后者作为最权威、官方的新闻节目,是观众每天了解天下大事的主要渠道,要求播音风格庄重、严肃、大气,而晚间新闻则是对联播节目的补充,大事相对少一些,内容多为生产生活、文化娱乐、轶闻趣事等,在播报时就可以更多地体现出贴近性和亲和力,表现一种轻松明快的特点。把握住了这一点,贺红梅在主持时,就尽量采用“说”而不是“播”的方式,即使是一些相对重要的新闻,经过她富有感情的处理,也变得庄重而不沉重,坚定而不生硬。
贺红梅的风格慢慢地被观众所接受和喜爱。1994年4月1日,央视新闻节目大改版,要求播音员相对固定,部里就确定出她和康辉共同主持新开办的<<世界报道>>栏目,直到现在。屈指算来,年轻的贺红梅已经是<<世界报道>>节目的“元老”了。
<<世界报道>>节目,每次不过10多分钟,但贺红梅为做好节目所下的功夫、付出的心血却远在10分钟之外。这个节目报道的都是当天国际上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风云人物,为了增加节目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贺红梅和编导们总是尽量多组织一些背景资料,尽量给观众展现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回后果以及发展动向。
他们设计了多样式、多元化的报道形式,包括目前常用的“电话现场采访”、“双视窗对接”、“演播室访谈”等。贺红梅除完成配音、解说、采访等必要的主持人工作外,还最大限度地介入节目设计、制作当中。她说:“一个合格的国际新闻主持人,绝不仅仅只会照着别人写好的现成的稿子念,而应该是一个多面手,甚至应该是一个国际问题专家。”
小荷才露尖尖角
作为有一定经验的央视播音员,贺红梅在香港回归72小时特别报道中的天安门分会场几次直播主持、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大会的现场直播主持、国庆50周年现场直播主持,以及“重庆綦江彩虹桥垮塌案庭审”直播专题解说等,都完成得十分出色。她的沉稳、冷静的风格和张弛适度、敏捷从容的反应能力,标志着一个主持人的成熟。
谈起国庆50周年特别节目的现场直播,贺红梅仍激动不己:“这场直播,我所处的位置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领导人发表讲话的话筒前,和城楼上所有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近在咫尺,这是电视直播最好的位置,也是中央电视台在天安门城楼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直播。我有幸成为中国电视史上在天安门城楼现场直插主持的第一人。”
为了做好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直播,她和同事们作了充分的案头准备,看了大量国庆庆典的影视资料,采访有关历史见证人,反复修改、提炼直播的串联词,与编导、摄像人员多次预演,找准了最佳的镜头感觉。10月1日凌晨4点多,她和同事们提前上城楼做直播准备。阅兵式是上午10点正式开始,而特别节目的播出时间是8点左右,这时正好是各类人员的准备阶段,城楼上人头攒动,音乐声震耳欲聋。
直播开始前一分钟,观礼台上嘉宾调整位置、军乐团就位时间向后推迟,城楼上一阵躁动,面对突发的新情况,贺红梅和编导们镇定自若,随机应变,适当调整演播方案,排除噪音、背景和光线变化的干扰,确保了准时直播。播出过程中,贺红梅自始至终热情饱满,庄重豪迈,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气势,为随后的阅兵式和庆祝大会直播,作了充分的铺垫和有益的烘托。
近年来,贺红梅除了参加这类大型直播活动之外,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专栏节目的主持上。去年12月3日央视一套播出了改版的综合性双语新闻节目<<本周>>,作为这个节目的主持人,她倾注了大量心血。对这个节目,她可谓情有独钟,说起来如数家珍。
显示更多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