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霙
Wang Ying
男
国家话剧院著名国家一级演员。曾在《红色摇篮》、《井冈山》、《开天辟地》等三十多部影视剧中扮演中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是广大观众喜爱和认可的特型演员。曾因在电影《我的长征》中的出色表演获得2007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
演艺经历
原本是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的王雵能够有机会扮演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是连他自己都没想到的事,从22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出演了电影《开天辟地》中的毛泽东后,王雵从梨园改行进入了电影圈,成为了一个专演青年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在饰演毛主席的演员的队伍中,王霙可以称得上是最年轻的,同时也是近年来颇受专家和观众好评的。但他并没有就此停歇创作的脚步,而是一直履行着自己的诺言——“用心去塑造主席的形象”。扮演毛泽东的主要作品:《毛泽东在一九二五》、《开天辟地》、《秋收起义》、《杨开慧》、《彝海结盟》、《相伴到永远》、《毛泽东与斯诺》、《日出东方》等。2006年又在八一厂功勋导演翟俊杰的作品《我的长征》中再次出演伟人。
个人简历
王霙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古荡湾一户贫困的农民家庭。小学五年级那年,浙江省艺术学校的老师到王霙就读的小学招生时,被操场上嬉戏的王霙灵动的身姿所吸引,破例免除考试,把12岁的他招进了浙江省艺术学校舞蹈班。
1970年夏季的一天,学校组织学生去看越剧表演,没想到王霙第一次看就痴迷上了越剧,回来后就坚决不再学舞蹈了,他缠着老师非让帮他转班去学习越剧不可……
1978年,王霙考入文化部下属的中央红旗越剧团,在主攻越剧的同时,学习话剧表演。
1983年,王霙考入中央实验话剧院,这一年,他25岁。此后几年,他演出过《陶行知》、《聊斋》、《三言二拍》等电视剧,丰富的表演经验,为他准确地把握和塑造好毛泽东的艺术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缘“毛泽东”过程
初次与“毛泽东”结缘
饰演毛泽东之前,王霙涉足的领域很广:练过舞蹈,唱过越剧,后来又考入国家话剧院改行做了话剧演员。作为话剧院的实力派演员,王霙演过很多重要角色,但他从未想过有一天能演毛泽东。 然而,1989年的一天,意外惊喜不期而至。
其时,上海电影制片厂开拍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电影《开天辟地》,剧组从全国找了21个候选人,但导演胡立德并不满意。一天,他在翻阅从各地收集来的演员档案时,看到了王霙的照片。胡立德眼前一亮,这就是我要找的毛泽东啊!于是,胡导让王霙到剧组试妆。 3个小时造型下来,一袭长衫、撑着一把雨伞的“毛泽东”一出场,立刻把全场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就这样,王霙成了影片中的青年毛泽东。
现在,提及那段往事,王霙说得简单且自信,认为自己入选的理由是外形酷似青年毛泽东,用他的话说“除了脑门窄一些,哪儿都像”。当年,面对这样的幸运事,王霙先是兴奋,后是害怕。兴奋的是,能演自己崇敬的毛主席了,这是很值得骄傲的;担心的是,自己到底能不能把毛主席演到生动、演到传神。 头一回扮演毛泽东,王霙不是忘台词,就是忘动作,感觉很别扭。于是,他打算去湖南毛泽东生活过、革命过的地方看看。 在湖南,王霙先后去了岳麓书院、橘子洲头、第一师范、新民学会、杨开慧故居……每到一地,王霙就和当地人深刻交流,就这样,他渐渐地走近了一代伟人。
“唐国强演出了毛主席的神”
之后,王霙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在《井冈山》、《红色摇篮》、《民主之澜》等30多部影视剧中,塑造了中青年毛泽东。尽管如此,但王霙从不墨守成规,他每接一部戏,都当成是一次新的挑战,都要一丝不苟地研究剧本,揣摩台词。为了真实地还原毛泽东的精神和情感世界,王霙研读了许多领袖原著、有关传记、传奇和回忆录,他还常常研究其他演员饰演的毛泽东。在饰演毛泽东的演员中,王霙最欣赏的是唐国强。“唐国强是位老演员了,他的表演功力很深,演出了毛主席的神,非常好。”
“毛新宇对我帮助很大”
在王霙看来,只要塑造的毛泽东没有达到100%完美,就不算成功。正是这种较真的态度,才成就了王霙今天的名气。每次上街,他都会被热情的人们团团围住。有一次,王霙随剧组去井冈山拍戏,当时到井冈山进行野营拉练的某学院学生看见了王霙,高喊:毛主席!你是演毛主席的王霙!这一喊使周围的人全围了上来,师生们在井冈山上排起了长队等待与王霙合影。见大家如此喜爱他演的毛泽东,王霙也被感动了,顾不上疲惫,爽快地答应大家签名拍照。
王霙说他是“沾了毛主席的光”。每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那天,他都要去一趟毛主席纪念堂,逢年过节时,还要抽时间去看看毛新宇,跟他拉拉家常。有时,毛新宇也会给他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这对王霙提高演技很有帮助。
“别叫我特型演员”
王霙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在演毛泽东的长征路上,我要走一辈子。”但他并不认同“特型演员”的说法。“在前苏联,国家会给特型演员发一个证书,拥有证书的演员一生只能演这个角色。没人给我发证书,所以我只是一名演员。”王霙认为,既然是演员应该什么角色都能演,只能演一种角色,反而说明了自己的局限性。“比如说唐国强吧,他除了演毛泽东,不也能演诸葛亮、雍正皇帝等各类人物?卢奇除了演邓小平,演孙中山不也同样精彩?”而除了毛泽东,王霙也曾经演过《陶行知》、《三言两拍》、《聊斋》等电视剧,王霙告诉记者,如果有好的古装剧,他也愿意去尝试,但有一个原则“反面角色绝对不接”。
站在王霙背后的女人
不管是圈内人还是观众,看过王霙塑造的毛泽东之后,对他的评价只有八个字:栩栩如生,形神兼备。能得到这样的评价,王霙在开心之余,也对自己的妻子贺亚琳充满了感激。贺亚琳是国家二级化妆师,她与王霙是因戏结缘。
1996年11月12日,王霙赴云南拍摄电视剧《彝海结盟》,一位叫贺亚琳的女化妆师水平相当了得,让他十分敬佩。其后两年,王霙又在不同的剧组遇到了贺亚琳。他发现贺亚琳和自己一样,是一个对待事业非常认真、执著的人。共同的追求使两个人越走越近,最终结为夫妻。每次王霙演毛泽东,只要有时间,贺亚琳就在边上认真观看。王霙说:“她常常会提醒我,比如说我刚才台词说得有些慢,一会儿要注意一下,或者我的表演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每演完一场戏,我都要看她一眼,如果她点点头,我就踏实了;如果她摇头,即使导演已经通过了,我还是要再来一遍。”王霙坦言,自己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与贺亚琳多年来的支持、帮助和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言语之中,能听出王霙对妻子的一片深情。
王霙的艺术之路
1958年秋天,王霙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古荡湾一户贫困的农民家庭。12岁时,他被招进了浙江省艺术学校舞蹈班;1970年,痴迷上越剧的王霙,缠着老师把他推荐给了越剧表演班。学习越剧表演不到一年,进步神速的他又被当时的越剧改革剧组(即现在的浙江越剧团前身)选中,当起了越剧演员;1978年,王霙考入中央红旗越剧团;1983年,王霙考入中央实验话剧院(即现在的国家话剧院)。
主要作品
扮演毛泽东的主要作品:
《毛泽东在一九二五》、《开天辟地》、《秋收起义》、《杨开慧》、《彝海结盟》、《相伴到永远》、《毛泽东与斯诺》、《日出东方》等。
电影作品
1991年《开天辟地》饰毛泽东
1993年《秋收起义》饰毛泽东
2000年《毛泽东与斯诺》饰毛泽东(青年)
2001年《毛泽东在1925》饰毛泽东
2003年《毛泽东去安源》饰毛泽东
2006年《我的长征》饰毛泽东
电视作品
1995年《杨开慧》饰毛泽东 合作演员:常远
1999年《黄克诚》合作演员:赵成顺、谭非翎
2000年《日出东方》饰毛泽东 宋凯、孔祥玉、孙继堂
2001年《中原突围》饰毛泽东 徐平、刘永生、 郭伟华 、高田昊 、席与立
2004年《格达活佛》饰毛泽东 合作演员:孔祥玉、多布杰、巴森、洛丹、卢奇
2005年《陈赓大将》饰毛泽东 合作演员:侯勇、刘劲
2006年《彭雪枫》饰毛泽东 合作演员:孙洪涛
2007年《井冈山》饰毛泽东 合作:王伍福,潘雨辰,黄俊鹏,刘鉴
2007年《浴血坚持》饰毛泽东 合作演员:倪土、马少骅
2009年《红色摇篮》(又名《共和国摇篮》)饰毛泽东 合作:王伍福,刘劲,张晶晶
2009年《民主之澜》饰毛泽东 合作演员:海 波、孙维民、盖 美
2009年《决战南京》饰毛泽东 合作演员:郭广平 、孙维民、陈宝国 、韩雪
2011年《王稼祥》饰毛泽东 合作:王洛勇,刘劲 卢奇
2011年《开国元勋朱德》饰毛泽东合作:王伍福 郭伟华
2011年《我的青春在延安》饰毛泽东 合作:郑恺、孙骁骁、乔乔、魏巍
所获奖项
颁奖礼:华表奖
所获荣誉名称:优秀男演员奖
获奖时间:2001年(8届)
获奖作品:《毛泽东在1925》
颁奖礼:金鸡奖
所获荣誉名称:最佳男配角
获奖时间:2007年(26届)
获奖作品:《我的长征》
颁奖礼:第八届中国金鹰艺术节暨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所获荣誉名称:观众喜爱的电视剧男演员奖
获奖时间:2010年
获奖作品:《红色摇篮》
青春激荡、神形兼备:王霙
远望举止相像,近瞧神态逼真,越看越像毛主席,他就是青年毛泽东的扮演者,中央实验话剧院一级演员王霙。1970年进入演艺圈的王霙,从舞蹈、戏曲、戏剧到影视,扮演过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各种角色,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演员。
提起第一次扮演毛泽东的经历,王霙颇感是一种缘分。198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筹拍《开天辟地》,为了“青年毛泽东”的人选,剧组费尽周折。开拍在即,在一次翻阅推荐演员档案时,王霙的照片让导演之一胡立德眼睛一亮:“这才是我要找的人呐!”
长得像与演得像还是有天壤之别的。头一回扮演毛泽东,不是忘台词,就是忘动作,感觉特别扭。正当王霙一筹莫展时,导演说:千万别以为自己不像,其实你现在已经很像了,尤其是你忘词的时候更像。一句提醒,使王茅塞顿开:是啊!要想演好角色,一要自信,有信心才能挥洒自如;二要忘我,忘我才能真正入戏,实现“形”与“神”的和谐。
在悉心揣摩其他扮演者精妙之处的同时,王霙总是结合自己的感悟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当他发现自己在沉思,以及与镜头成45°侧角时面部轮廓最逼真,在拍摄时就尽可能地展示这两种姿态。再比如抽烟,以往银幕展现的“主席”始终把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王细心体会后认为,烟快燃尽时用拇指和食指小心捏着抽,才不会浪费太长的烟蒂,这更符合毛泽东出身农家、终生节俭的个性。这个传神的造型上了银幕,立即受到了好评。
即便对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王也不墨守陈规。他每接一部戏,都当成是一次新的挑战,都要一丝不苟地研究剧本,揣摩台词,反复演练。在他看来虽然角色没变,但每一部戏反映的年代不同,历史事件不同,编导的意图也不同,因而必须“把每一次都当成第一次”,力争每次扮演都能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个更深的层面去塑造领袖的形象。
为了表现伟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更准确地把握角色,他还研读了许多领袖原著、有关传记、传奇和回忆录,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拍戏过程中,他还总要挤出时间到伟人当年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去走走看看,向当地老乡打听一些毛主席的故事,积累一些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
扮演领袖,苦在其中。拍《秋收起义》时,军委张震副主席前来视察剧组。见到王霙,他连连摆手说:“不像,不像,你太胖了。”这位曾是秋收起义队伍里一名“红小鬼”告诉王霙,毛主席当年的形象是:“蓬头垢面,骨瘦如柴,外加瘸腿”。
为了符合角色的要求,王霙咬着牙减肥,个把月粒米未进,每天只吃极少量的水果,饿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短短28天里,体重从168斤直线掉到了140斤,终于符合了角色的要求。
由于扮演的是创业时期的青年毛泽东,王霙大部分时间是在“爬雪山”、“过草地”、钻山沟中度过的。
拍《日出东方》中“朱毛会师”这段戏时已是秋末冬初。大山深处寒风浸骨,冷雨凄凄,衣着单薄褴褛的“红军战士”们冻得直哆嗦,而同样身着单衣的“主席”尽管嘴唇冻得发紫,却要昂首挺胸,谈笑自如。
然而,更多的是感动。1993年王霙来到井冈山拍摄《狂飚》。一天下午正巧碰上了在当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某军事院校的师生们,看到“毛泽东”的身影,大家潮水般地涌了上来,从肩扛将星的院领导到学员,沿着蜿蜒的山路自觉地排起数公里的长队要求与“主席”合影留念。那一刻,王霙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感动。这些成了王霙克服千辛万苦演好角色的最强大、最持久的动力。每扮演一次毛泽东,就会增加一分对这位历史伟人的景仰和爱戴,每塑造一次伟人的形象,自己的灵魂都会受到一次震撼和洗礼。
王霙先后在《开天辟地》、《秋收起义》、《杨开慧》、《毛泽东与斯诺》、《毛泽东在一九二五》、《日出东方》等30多部影视剧中扮演中青年毛泽东,成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特型演员。角色与原型永远是一对真与假的矛盾,因而演员对演艺的追求也是永无止境的,对于特型演员来说,尤其如此。
显示更多
相关人物